吴川市 [切换站点]
热门站点
同城头条  >  本地热点  >  保留上古音韵!吴川白话称父为“官”,称母为“娘”
保留上古音韵!吴川白话称父为“官”,称母为“娘”
2022年06月27日 18:00   浏览:1918   来源:掌上吴川

同为粤语的分支

吴川白话的语音面貌却与广州话大不相同

其保留了众多古音韵和土语

在亲属称谓上尤为体现

有吴川人将母亲称作“娘”,将祖母称作“亚奶”

吴川传统童谣更是蕴含了

不少吴川白话古语



和广州话同属粤方言,但与之差别大

吴川市吴阳镇一带旧时有古芷寮港

其不仅是吴川重镇

也是当时吴川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长期以来

吴阳白话都被学者们作为

吴川白话标准音用来参照

所以,一般人们提起“吴川白话”,即指吴阳话

岭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 陈李茂


学界有观点认为,吴川白话与闽方言有着密切的关系。《吴川县志》记载:“吴川巨族,吴林陈李几家而已。吴曰上郭(上郭村,今在吴阳镇),自闽入粤。”该方言的形成,可能与吴川早期居民多由闽地迁入有关。比如,方言中,数字“五”发音就和闽方言相似。


尽管仍无明确证据可考究吴川白话的起源,但当地方志记载,近200年前该地区的方言就已存在。另外,清代毛昌善修、陈兰彬纂,清光绪十四年刊本《吴川县志·方名》写道:“狗与九、酒与走,楼与刘,二与义均读同音。”这在今天的粤语和当地吴川白话里一样成立。


从语音面貌上来看

吴川白话与广州话差别较大

但从吴川白话的内部差异来看

吴川多个地区的口音

与广东一些粤方言地区相近


作为古驿站遗迹的南城门位于吴川吴阳城里村南路口,兴建于明朝洪武二十七年。郭龙碧 摄


吴川白话有多种口音,其中,通行于吴川东北部的浅水镇和长岐镇一带的口音,则与相邻的茂名化州长岐镇口音相近,分布于吴川塘镇的塘口音,同东莞粤方言相似。


保留很多古词,称父为“官”、称母为“娘”

与粤语声韵母的种种共性

证实了吴川白话无疑是粤方言的一支

和广州话一样

吴川白话也有9个声调

不过,两者的差别较大


岭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 陈李茂


虽同有9个声调,然而一些调类的调值并不相同。这也是讲其他粤方言的人难以听懂吴川白话的一个重要原因。


除了语音方面的区别

吴川白话与广州话在词汇上也有所不同

最为明显的就是亲属称谓词上的使用




《吴川县志》亦有记载,“吴川音较清婉,而过于柔。”吴川白话有称父亲为“爸”“官”“叔”或“哥”;母亲则称为“妈”“娘”或“娜”。


他们用“亚爹”称呼祖父,用“亚奶”称呼祖母,用“公祖”称呼曾祖父,用“婆祖”称呼曾祖母,这都与广州话不同。


吴川白话中也保留着很多古音、古词

比如,吴川白话称“太阳”为“日头”

唐代张鷟所作之《朝野佥载》

其中就提到“日头赫赤赤,地上丝氲氲”

两者用法一致


传童谣古韵十足,至今仍在传唱

“点脚泥鳅,同船坐舟

三官坐轿,白蚁行桥

桥儿扭扭,扭到三官大路口。”


2020年

经当地音乐爱好者重新作曲编曲后的

吴川童谣《点脚泥鳅》

被拍成了音乐视频

刷屏吴川人的朋友圈




这首趣味十足的童谣描绘了一种名为“点脚泥鳅”的民间游戏,勾起了不少当地人对童年的回忆。此曲再度风靡,足见吴川人对母语的认同感与亲切感。同时,《点脚泥鳅》用保留了众多上古音韵的吴川白话朗读时,朗朗上口。




以《点脚泥鳅》为例

吴川童谣篇幅较短小,最短的仅有两句

而在结构形式上

则有三言、四言、五言、七言和长短句等多种形态

音韵和谐、节奏明快




在吴川童谣的故事里,有心者也能寻到不少吴川方言土语的踪迹。这些独特的表述,保留了吴川过去的传统说法,记录了以前吴川人的社会历史生活。


比如,“勾镰蛇,老鼠尾,阿妈去村勿跟尾,买封糕儿等路你”,这支童谣中的“勾镰蛇”意为“壁虎”,“去村”意为“逛街、走亲戚”,“等路你”意为“带礼物给你”。


此外

不少童谣也保存了吴川当地人特有的人物称呼

如称“我、我们”为“伝”

称“女儿”为“康女”等

岭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 陈李茂


现在的吴川家庭教孩子说吴川白话呈减少趋势。有些地方的白话口音也与广州话愈发接近。比如说起“树”,有些吴川人第一反应是照读“树”的广州话,殊不知在吴川古话里称“树”为“木”。“蜻蜓”的说法也类似,现在不少吴川人已不知吴川老话将其读作“能离”。


如今

吴川童谣还在传唱

唱着吴川人童年里

关于“兵捉贼”、扒沙堆、追蜻蜓的回忆


来源:吴川发布
头条号
掌上吴川
介绍
掌上吴川官方
推荐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