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江
粤西沿海地区最大的河流
流经吴川
并在吴川的吴阳镇注入南海
鉴江在吴川境内长达46公里
滔滔江水孕育了粤西小城两岸文明
是吴川的“母亲河”
黄坡镇上空,夕照鉴水与西山。余国强 摄
鉴江两岸
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
吴川民间有一说法:“左江出文官,右江出武官”。鉴江由北向南流,依照鉴江顺流而下的方向,左江曾养育出粤西唯一的状元林召棠以及南宋进士林永、南宋解元李凌云、清代诗翁李文泰等;右江则养育出清代琼州督抚彭玉将军、清代广东水师提督窦振彪将军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庞雄、爱国将领张炎将军等。
在茂名信宜西北部海拔400多米的山坳上,泉水在山涧中汇聚成淙淙溪流,继而向下游穿梭奔腾。这里便是学界普遍认定的鉴江源头——虎豹坑。
鉴江塘尾街道段落霞。欧伟建 摄
鉴江蜿蜒南下,与曹江、罗江相汇,一改上游水势凶猛、泥石夹流之姿,因坡势收敛而流速放缓。自博铺镇南巢村进入吴川境内,冲积出肥沃的土地。吴川域内有大面积的鉴江冲积平原,河流两岸是一望无际的水田。放眼望去,两岸黄绿相间,空气中不时传来稻花的清香,令人心旷神怡。
鉴江梅菉江边夜色。 陈永明 摄
一江鉴水,穿城而过
流经梅菉街道
滋养出了漂亮的“梅菉姑姐”
进而与袂花江和小东江相汇
在江中积聚出一座
不规则多边形的独立小岛
那就是江心岛
竹栏街江边夜色。 陈永明 摄
沿桥而上,岛上鸟语花香,吴川民间雕塑园便坐落于此。此后,鉴江折向西南,于黄坡镇偶遇世代生活在水上的疍家人。清代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一书中曾说:“诸疍以艇为家,是曰疍家”。
过了黄坡镇,其后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红树林,长1.8公里卧在鉴江与南海之间的拦河闸坝,像巨龙般把鉴江水从中间拦腰截断,这就是吴阳镇沙角旋鉴江供水枢纽工程。工程除了供水,还具有蓄淡、挡潮、灌溉、改善水环境等功能。观景台上装饰着左右对称的锁江蛟龙,头顶巨珠。
一面是鉴江
一面是南海
星星点点的渔船停靠水面
渔舟唱晚是当地一道胜景
鉴江让航运便利的同时
也带来了内涝之患
为了防止洪水泛滥,吴川先民曾在鉴江两岸筑建江堤。闭口成围的江堤能够应付正常的洪峰,却无法承受极端年份的洪涝。为解决洪涝,吴川陆续建设塘尾分洪河并扩建博茂分洪河,使部分水流拐弯提前归入大海,部分水流继续一路向前。
鉴江供水枢纽工程“双龙戏珠”。余国强 摄
此外,吴川还先后加固培高鉴江干堤振文堤和长歧堤,整治加固鉴江水口渡左、右两岸护岸工程,并建设鉴江梅菉文化岛护岸工程等,以“蓄堤+泄洪”的方式提高防洪抗灾的能力。
为保护“母亲河”的美丽风光
吴川市政府相继出台政策进行整治
吴川市领导带头坚持每月巡河,组织联合执法行动,对鉴江供水枢纽工程库区非法养殖场和沿岸乱搭乱建乱堆放等进行清理。
与上游城市合作,利用人工推移和水浮莲破碎船作业相结合的方法对水浮莲进行清理,并建立“清飘”保洁长效机制,通过购买第三方社会服务对河流开展常态化水浮莲清理和日常保洁。
霞街社区推动落实河长制,实施疏江工程,对河道全线进行清漂、清淤深挖、拓宽,通流河道,同时建设污水处理池,完善全社区的污水管网建设,从源头解决垃圾、污水入河道问题。
经过努力
鉴江河道恢复了幽静
再现《大清一统志》所载“其水澄清如镜”之景
霞光映照鉴江,景致迷人。欧亚成 摄
岁月轮转,江水依旧
时至今日
滔滔鉴江水依然惠泽沿岸纯朴的居民
建构起鉴江流域独特而鲜明的文化风采
也诉说着数不尽的吴川故事